当前位置:尚靓女性网 > 美体塑形 > 正文

超常教育 对我国超常教育的几点思考

导语:超常教育是针对智商异常儿童的一种特殊教育,适合他们的个性。又称“天才教育”或“天才教育”。让超常儿童达到更高的学业水平,不仅仅是缩短学制、加快速度、提高难度,而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其终极使命。多年的实践表明,我国超常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我们关注

超常教育是针对智商异常儿童的一种特殊教育,适合他们的个性。又称“天才教育”或“天才教育”。让超常儿童达到更高的学业水平,不仅仅是缩短学制、加快速度、提高难度,而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其终极使命。多年的实践表明,我国超常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首先,“超常儿童”的认定是否公平

超常儿童的认定从一开始就离不开智力理论的发展。传统超常儿童主要从智力维度来判断。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特曼首次用智力测验来识别天才儿童,并将智商达到或超过140视为天才儿童的临界线。20世纪80年代初,特伦鲍姆认为超常包括以下五个因素:一般能力、特殊能力、非智力因素、环境因素和机会因素。中国心理学家认为超常儿童的心理结构包括智力、天赋和非智力人格特征。从理论上讲,中国学者对超常儿童的认识已经从单一的智力维度转变为多元的智力维度,这无疑是一个观念上的进步。但是很多学校仍然受到传统观点的影响,认为超常儿童最重要的特征是智商高,所以可以通过智力测试来识别。他们常用的智力测试工具包括斯坦福-比奈。阿尔弗雷德智力测验和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等。如果一个孩子在这两项测试中得分很高,他可能是一个非凡的孩子。其实这些类型的测试只能说明孩子的一般智力水平。人的智力是复杂多样的,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创造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表达能力。智力测验只反映人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而未能反映人的创造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表达能力。美国著名的创造心理学专家托伦斯教授曾警告说,如果以传统智力测验或类比推理测验的成绩作为认定“天才”儿童的标准,那么70%有可能做出巨大贡献的具有创造天赋的杰出人才可能会被错过而不是被发现。因此,依靠几个简单的测试是不可能真实全面地反映人的智力的。更何况这些智力测试都是国外的“产品”,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即使经过改造达到本土化要求,但在口味上还是有些格格不入,很难完全符合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这无疑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国内也有很多专家学者不同意用智商来给超常儿童贴标签的想法。在他们看来,非智力因素在识别超常儿童时不应该被忽视。目前国内常用于测量超常儿童非智力因素的量表有卡特尔16PF和中国青少年非智力人格问卷。然而,中国心理学对非智力因素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定义、结构等一些基础理论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非智力因素测验缺乏完善、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在具体操作上,目前的非智力因素量表主要测试一些静态的非智力因素,但缺乏对其动态性的研究。因此,超常儿童非智力因素测试只是一种带有“偏见”的测试,缺乏对其整体水平的了解。

可见,由于心理科学研究水平的限制和成人文化意志的影响,我国很多超常儿童被无情地忽视或杀害。根据统计研究的结果,超常儿童占整个儿童群体的比例约为1%-3%。目前,中国14岁以下儿童总数约为2.4亿。如果按1%计算,超常儿童总数超过200万;如果按3%计算,有700多万人。如果把那些智商在正常范围内但有一些特殊才能的孩子算在内,这个数字会超过1000万。然而,教育心理学家认定的所谓超常儿童只有12000多名,他们接受的超常教育要比正常儿童优越得多。从教育机会公平的角度来看,1:1000的比例还能有公平的意义吗?

二、“超常儿童”的教育是否全面

从育人的角度来看,超常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标是相容的。超常教育的目的是让超常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素质教育显然包括超常教育。因此,超常教育应该是一种整体的、全面的教育。

承担基础超常教育任务的教育机构主要是一些重点中学。但在我国现有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很多重点中学热衷于搞应试教育和学校评比,以此来提高社会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好学生,巩固自己作为“重点学校”的社会地位。因此,重点中学承担的超常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应试教育的干扰,很多超常生在学习过程中重科技轻人文,重知识轻能力,重智育轻德育。在家长和老师的特殊照顾下,部分超常学生社交生活能力低下,心理健康水平不理想,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集体主义和团队合作精神。曾经有人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86级低年级班和85级本科生进行对比测试,发现专科生有8个特点优于本科生,分别是聪明、稳定、恒心、大胆、世故、创新、自主、自律。有七个低特征,即乐趣、兴奋、敏感、怀疑、幻想、焦虑和紧张。这一调查可以解释基础超常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超常生在学习能力、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表现意识上明显优于师范生,另一方面,超常生在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上明显不如师范生。当然,能力发展不平衡是超常学生的普遍现象,但我们不能低估超常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能力薄弱。在成年人的不当引导下,很多超常生过于迷信自己的高智商,缺乏自知之明,无法对自己进行全面的审视。“他们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不屑与人交往,期望别人以他为中心,心胸狭窄,性格孤僻。这是一种教育悲哀。因此,既要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也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天才不可能只在近乎封闭的状态下产生,但也需要他们掌握社会伦理,正确对待社会现实,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超常教育的评价是否科学

很多专家、老师和媒体在评价当前超常教育的成功时,往往是从短期或中期成就的角度来衡量,以重点大学、研究生和海外学生的百分比来衡量。笔者不否认这种评价的可行性,其实这种评价并不科学严谨。一方面,评价忽视了教育的滞后性。超常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人才。读硕士、博士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会成为国家的拔尖人才报效祖国。实际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受过特殊教育的年轻拔尖人才占多大比例?相反,今天的大部分名人都接受正常的教育。另一方面,评价维度单一,只重视优秀学生的成功,忽略了他们的成长过程。容易误导教育目标,加剧应试教育的恶性循环,使素质教育难以实施,使应试教育愈演愈烈。“成功为王,失败为征服”的评价思想虽然迎合了传统思想和大众口味,但我们的超常教育很容易渗入杂念,成为应试教育的“拳头产品”。对于超常教育来说,国家所期待的不仅仅是年轻大学生或年轻研究生的数量,而是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为国家服务,占领“专业领域”制高点的高素质、高精尖人才。成功可能是成长的标志,但成功也可能掩盖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学生学习阶段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他们成功的结束,而只是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既要从功利的角度评价超常教育的成果,也要考虑教育过程的评价,全面科学地关注和促进超常学生的成长。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尚靓女性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shjingmiaozj.com/meiti/261124.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药流后注意事项 药流注意事项 下一篇: 小学生怀孕 一群小学生模仿“身怀六甲” 体验母亲怀孕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