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尚靓女性网 > 女性健康 > 正文

儿童抑郁症 中国抑郁症患者逐年增多 3000多万儿童有心理行为障碍

导语:今年10月10日是第25个世界心理健康日,主题是“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根据我国部分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估计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有各类精神疾病患者1亿多人,其中严重精神障碍患者1600万人,其余大部分为精神障碍患者或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行为障碍患者。在同一片蓝天下,他们生活在一个“不同的

今年10月10日是第25个世界心理健康日,主题是“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根据我国部分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估计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有各类精神疾病患者1亿多人,其中严重精神障碍患者1600万人,其余大部分为精神障碍患者或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行为障碍患者。在同一片蓝天下,他们生活在一个“不同的世界”,饱受精神折磨,给家人带来无尽的痛苦。在健康人群中,很多人深受焦虑、抑郁等情绪困扰,经常会问“我是不是抑郁了?”。

不管太阳有多美,你都要敞开心扉去感受温暖。心理健康是个人幸福、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关注中国人的心理健康,是“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的应有之义,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坏情绪离心理疾病有多远?为什么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患者逐年增多?对个人、家庭和社会有什么影响?如何帮助患者走出阴霾?如何预防心理疾病?本期将分两个阶段讨论这个话题,敬请关注。

编辑

抑郁症的门诊人数每年增长20%,超过3000万儿童有心理和行为障碍

随着现代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抱怨心理压力过大和焦虑。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会接触到一些抑郁症患者——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是沉默的,有时会自言自语,有时会歇斯底里。心理和精神问题在多大程度上属于疾病范畴?

谭先杰,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医生。国庆前,他在新书《子宫事务》发布会上透露,自己在5个月内送走了13名绝症患者,深受负面情绪困扰。“生命不能被放过。我终于找到了宣泄的渠道:对着大山大喊大叫,直到筋疲力尽,心平气和。”

“每个人都会有低落的情绪。这种暂时的沮丧和厌倦不是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黄诗景说,负面情绪就像喝酒一样,控制在一定量内,对人没有影响;一旦超过这个量,你可能会喝醉,伤害自己。比如抑郁症持续2周以上,无法自我调节,已经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家庭生活,临床上会认定为抑郁症。“轻度抑郁可以通过自我转移、调情和专业医生的咨询来治愈。中度或以上,需要心理治疗加药物治疗来控制病情。”

近年来,在互联网加速信息传播的背景下,人们感觉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引发的自杀事件似乎逐年增多。这是否说明这种精神疾病在中国容易发生?

-抑郁症门诊患者数量激增,但没有进行全国性的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2009年6月13日,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了北京回龙观医院流行病学研究中心主任费的《中国四省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结果显示,精神障碍患病率高达17.5%,抑郁症患病率为6.1%。以此计算,我国抑郁症患者人数已达9000万。调查的结果引起了相当大的震动。

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福德表示,精神分裂症、偏执型精神病等6种疾病在中国被列为严重精神障碍进行管理。“在精神疾病患者中,这6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比例并不高,其中抑郁和焦虑患者的比例最大。”

医疗机构的数据支持这一判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王刚表示,该院70%-80%的患者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现在一半以上的患者来自抑郁症。因此,医院在2006年开设了抑郁症研究中心。目前,安定医院抑郁症患者的门诊量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让我们感到不安的是,非精神科医生对抑郁症的整体识别率较低,临床上很多患者的抑郁症状没有引起医生足够的重视,这反过来导致治疗和干预率非常低。”

“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开展全国性的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因此仍然无法支持包括抑郁症在内的精神心理疾病呈上升趋势的结论。”王刚呼吁绘制中国精神疾病“地图”,为国家的地方政策和医疗领域的有针对性的项目和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一老一小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国庆节期间,谭一家在四川省自贡市变得热闹起来。女儿在广州生完孙子,三年来第一次回家。老谭说了很多,眼神很生动。

“可惜假期结束姑娘得走了。房子一空,心就跟着空”谭感叹孩子们在身边的时间太短了。

空窝里的老人容易孤独和被遗弃。专家指出,孤独是空窝老人最容易经历抑郁和焦虑的方式。如果不及时干预,往往会发展成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据统计,我国老年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1.5%,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家中若有珍宝”,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亟待关注。

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令人担忧。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儿童青少年精神病学组组长郑毅教授介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占儿童精神科门诊的60%以上,约有3000万儿童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障碍。“比如,行为异常、人格缺陷、情绪障碍、社交障碍、性角色偏差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障碍’会发展成更严重的精神疾病,进而会影响孩子的成长甚至发展成社会问题。”郑毅说。

生物遗传的个体遗传缺陷,社会转型期集体心理教育的滞后,多种原因叠加致病

前不久,影星Kimi因抑郁症自杀身亡,鲜活的生命戛然而止,让人潸然泪下。

人为什么会患上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外界影响?

28岁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小刘抬头看天花板,南角的水渍又出现了,慢慢变成了骷髅花。“我每天都能看到这朵花。为什么楼上的邻居不承认?”其实,滴水声是他的幻觉。这就是妄想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悲惨生活。

杨福德说,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疾病患者的染色体基因片段存在缺陷、扭曲和冲突。在儿童期潜伏期,会表现出躁狂等症状,在青壮年发病后更为明显。相比之下,抑郁症等疾病的生物遗传原因是次要的,主要原因是应激心理反应。比如长期被不良情绪攻击,包括被坏人欺骗,被亲戚朋友误解,被同事冷落,投资、招生、晋升不好...如果一件不好的小事不断累积,可能会成为突发重大事件时“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从无法控制的“情绪”演变成崩溃和精神疾病的原因。此外,病人、产后妇女、老人退休、灾难等手术后,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心理调节不同步,从而会导致抑郁。

专家指出,无论起因是生物遗传因素还是个人对压力的心理反应,都与社会环境的外在“催化剂”有关。根据王刚的分析,就发病率而言,基因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异。内因没有变,外因——社会环境变了。“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普遍感到生活中不可预测的压力越来越大,很多需求难以实现。再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缺乏有效的心理咨询...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突然生病。”

北师大心理学院教授郑日昌认为,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是在从收入到就业的“分配”轨道下一步步生活的。“市场经济带来了很多选择和冲突。有些人什么都想要,汽车、房子和票,但他们会引起内心的焦虑。”

在黄诗景看来,国民心理教育滞后于社会发展,容易产生焦虑。“有些群体富有而不安,物质财富丰富,但幸福感下降。有失眠、焦虑、抑郁等症状。心里的弦越来越紧,终于断了。”

精神疾病不仅仅是个人问题,更应该作为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来认真对待

精神疾病对患者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

干扰慢性病预后,影响健康。近年来,患有身体疾病和精神疾病的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在神经科医生中,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患病率最高。心绞痛、关节炎、哮喘、糖尿病甚至癌症等慢性病往往与抑郁症并存,抑郁症会影响慢性病的预后。在患有这些疾病的老年人中,抑郁症的发病率较高,抑郁症对健康的影响甚至超过慢性病本身。

抑郁症与自杀密切相关。自杀意念是抑郁症诊断手册中的主要症状之一。据杨福德介绍,数据显示,15%的抑郁症患者最终会自杀,约70%有过自杀念头。此外,国外数据显示,70%以上的自杀死亡都患有抑郁症。

三毛、海子、张国荣……很多明星死于抑郁症。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报告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8万人死于自杀,40%的人患有抑郁症。根据其他数据,自杀是中国的第五大死因,也是15-34岁人群的第一大死因。自杀每年导致16万名18岁以下的儿童失去父亲或母亲。

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2014年,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等机构发布的《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报告》显示,中国自闭症患者可能超过1000万,其中0-14岁的儿童可能超过200万。大多数孩子的家庭都有所有的积蓄和债务用于治疗。

“经济负担其次,情感折磨无法缓解。”来自北京的王先生说,老母亲退休后变化很大,记性不好,疑心重,脾气暴躁,经常乱扔东西,打骂家人。“她曾经是一名医生,一生都很善良。现在,我们见面的时候,每天都很吵。半夜三更,我们给她做饭,在我办公室闹事。老板让我回家做完家务再去上班。我别无选择,只能辞职。这个家庭原本经济富裕,年轻一代学习和工作都很优秀,但母亲的情况让我们很不开心。”经过咨询,王先生得知母亲可能患有抑郁症。“麻烦的是,她否认自己生病,拒绝就医。”王先生很无奈。

专家认为,虽然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患者不会对他人实施暴力,但他们对家庭生活有着深远的干扰。例如,儿童生长在父母或祖父母患有抑郁症的原生家庭,这将对他们未来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增加全社会的医疗负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根据国际残疾调整生活指数衡量健康状况,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第一,超过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即所有疾病和创伤造成的残疾和劳动力损失的1/5。据估计,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1/4。

专家在采访中表示,近年来,精神心理问题、社会安全稳定、市民幸福感受等特点日益突出。焦虑、抑郁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逐年增多,在心理应激事件中引发意外和烦恼的案例时有发生。加强对老年痴呆、儿童孤独症等特定人群的疾病干预刻不容缓,心理健康工作仍面临严峻挑战。

“精神疾病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要把它作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全方位关注,全方位寻求改善。”郑日昌说。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尚靓女性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shjingmiaozj.com/nvxing/362103.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婴幼儿湿疹 春季婴幼儿湿疹高发 专家告诉你如何应对 下一篇: 衣服起球怎么处理 衣服起毛球怎么处理?我有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