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尚靓女性网 > 婚姻生活 > 正文

孙达成 孙中山在美国

导语:13岁时,孙中山第一次了解了西方文明、西方制度和西方历史。大革命爆发前的最后两年,孙中山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美国度过的。在整个东南亚不受欢迎后,他在北美找到了一个居住的地方。在所有西方国家中,他最了解的是美国。这不仅是他革

13岁时,孙中山第一次了解了西方文明、西方制度和西方历史。大革命爆发前的最后两年,孙中山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美国度过的。在整个东南亚不受欢迎后,他在北美找到了一个居住的地方。在所有西方国家中,他最了解的是美国。这不仅是他革命道路的起点,也是他革命的动力之一。

1912年,华侨在旧金山游行,庆祝孙中山被任命为中华民国临时总统

革命中心外的孙中山

1911年10月12日11点左右,孙中山在饭店吃过早饭路过楼道里的报摊时,顺便买了一份报纸。他打开一看,上面印着一条短信:“武昌被革命党占领了。”他仔细地盯着报纸看了两遍,最后才相信了这个消息。

武昌起义的第一声枪响时,孙中山正在前往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的路上。据《孙中山全集》记载,十几天前,他在途中收到黄兴从香港发来的电报。但是,“因为行李先送到这里,密码本放在里面,没有办法翻译”。

10月11日晚,孙中山一行黄芸苏抵达丹佛,住在丹佛布朗宫饭店321室。100年后,这个房间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酒店工作人员说:“当时是套房。房间号是321。后来我们特意保留下来,改成了会议室。”在这个房间里,还有原始登记记录的复印件、孙中山的照片和“世界是为公众服务的”的题词。

当时在酒店,孙中山从行李中找到密码本,翻译了黄兴的电报:“举正自武昌抵港,报新军须迁。紧急情况请寄钱。”之后,孙中山打算拍电报:“你在华电,拿不到钱,可以计划拍电报,想怎么回就怎么回,不要动。但是现在是晚上,整天在车里又累又累是一种停留。当你想在明朝醒来,有一种提神的精神时,仔细想想,然后回复。”然而,在他第二天发出这封“不要动”的电报之前,革命胜利的消息从大洋彼岸传来。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孙中山的喜悦和惊喜之情可想而知。他立即给黄兴发去电报,“沈说了迟迟不答复的原因和给出后的去向”。

接下来,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下一步该怎么做?表面上看,立即回国投身革命前线似乎是最合理的选择——如果他立即乘船出发,大约20天就可以到达上海,“亲亲革命战争,从而加快他的生活”。但冷静下来后,孙中山决定暂时留在国外。在他看来,在这个关键时刻,西方列强对新政权的态度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外交活动就是“那些能对我的成败起到重要作用的人”——如果西方列强带着驻军在中国帮助清廷镇压革命以维持从清政府那里获得的特权,他们可能会重蹈太平天国的覆辙;相反,如果大国能够支持这场革命,胜利的把握就更大了。

根据孙中山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判断,有六个国家: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和英国。其中,美国和法国“同情革命者”,而德国和俄罗斯反对革命;“日本同情人民,其政府反对者也是;英国同情人民,而其政府尚未决定。

孙中山取消了原定的旅行计划,立即前往华盛顿。途中,孙中山看到报纸上写着“武昌革命军始于孙逸仙之令,计划建立共和国,首任总统为孙逸仙”,才意识到中国革命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他在路上非常小心,避免会见所有的记者。然而,当他10月15日经过芝加哥时,那里的华侨迫不及待地为他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祝中华民国成立大会”,并欢迎孙中山先生成为为这场革命做出贡献的英雄。美国报纸不断发表文章预测孙中山将当选未来共和党政权的总统。会后,十几家西方报纸想采访孙中山,但他避开了。尽管如此,“孙逸仙”这个名字在这一时期经常成为外国报道的焦点。其中,英国《每日电讯报》的一篇文章是这样写的:“孙逸仙博士的追随者驻扎在纽约总部,昨晚挤满了人。据说几乎每个与会者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墙上挂着孙逸仙博士的巨幅油画,以及其他身穿革命军军服的士兵和水手的画像。每个人都在谈论革命。”

事实上,早在1911年5月21日,孙中山就曾前往华盛顿,希望见到美国国务卿诺克斯,但遭到拒绝。当时美国标榜“严格中立”。这一次,革命成功了,孙中山希望美国的态度能够改变。10月18日,他再次写信给诺克斯:“上次来中国时,我试图去拜访你,但没有如愿。我冒昧地再次给你写信,希望能与你秘密会面。”诺克斯认为孙中山是“想推翻现政府又不想联系他的领导人”,拒绝会见孙中山的军事顾问荷马李。此外,1911年11月孙中山在伦敦寻求西方援助时,诺克斯还指示在伦敦的美国金融机构不要向孙中山提供贷款。

失望之余,经过一番考虑,孙中山决定立即回国。1911年12月25日9时45分,“地湾霞”号游轮缓缓登陆。孙中山在黄兴、宋、和陈的迎接下了船。此前,很多媒体都在猜测这位旅居海外的革命家带回了多少钱——申宝多次报道他通过购买军舰和军舰带回来的消息。所以,孙中山一落地,很多记者就问他:“你这次带了多少钱?”孙中山回答说:“给无名之辈一分钱,就带来革命精神!”

13岁男孩的新世界

夏威夷是美国著名的度假胜地,其州府陆璐檀香山被中国人称为“檀香山”,因为陆璐檀香山早期盛产檀香木。在檀香山国际机场的候机大厅里,有一个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的中式花园,公园正中央矗立着一尊孙中山雕像。因为孙中山的关系,这个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2006年,在孙中山诞辰140周年之际,夏威夷市政府将唐人街旁的一个公园命名为孙中山纪念公园,园内有香港著名雕塑家朱大成创作的孙中山铜像。2011年初,夏威夷檀香山全体市议员一致通过,今年是檀香山的“孙逸仙年”。

1879年,一个13岁的中国少年穿着长衫,头上扎着小辫子,头上戴着红顶丝绸皮帽,怯生生地下了船,用好奇的目光环顾四周。这就是孙中山,一个彻头彻尾的乡下男孩,刚从对中国的无知中走出来。

孙中山的出国与他的哥哥孙梅有很大的关系。比孙中山整整大12岁的孙梅,因为家境贫寒而辍学打工。16岁时,孙梅去火奴鲁鲁和他的亲戚朋友一起工作。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他经营的农牧业因成绩斐然而受到夏威夷政府的青睐。当时夏威夷糖业生产发展迅速,急需大量劳动力。因此,孙梅得到了夏威夷政府的特别许可:“招募更多的中国人到火奴鲁鲁种植。”1878年,回到家乡,与同乡谭结了婚,准备招募一批村民到檀香山。孙梅成立了一个移民办公室,作为移民接管一艘巨大的帆船。

孙中山也想和他的兄弟一起出国旅行,这遭到了他父亲孙达成的坚决反对。孙达成的两个弟弟死于海外淘金热,他不想让小儿子走上这条充满艰辛的道路。

第二年,孙梅的同事们雇佣了一艘载重量约2000吨的英国铁壳汽船“格兰诺克”号,将中国侨民运送到澳门。经过再三恳求,我父亲终于同意了。今年5月2日,13岁的孙中山随母亲乘帆船前往澳门,随后从澳门乘英国轮船前往檀香山。孙中山后来在给别人的信中提到了这次旅行对自己的影响:“13岁时,我去下为人岛,看到了船的奇诡和海的宽广。我自然有向西方学习的心,想当穷人。”

在这个时候,夏威夷还是一个君主制国家,叫做夏威夷王国。1894年7月4日,夏威夷共和国成立,首都是瓦胡岛上的火奴陆璐。它处于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前沿,也给年轻的孙中山带来了最初的、最强烈的思想振荡。

到达檀香山后不久,想家的杨夫人第一次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而孙中山被分配到孙梅在茅以岛索兰格开的商店当店员,学习簿记、算盘和当地凯乃凯人的方言。孙中山很快发现自己对死板的商业不感兴趣,于是向哥哥提出了上学的想法。虽然孙梅只在家乡的私塾里学了四年,对文学和意义只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但他非常重视教育,所以欣然接受了弟弟的要求。

今年秋天,孙中山先生进入了由陆璐火奴鲁鲁英国圣公会主办的意大利阿兰义学校。他入学时,父母给他取名为“孙迪祥”。意大利Aranyi学校创建于1862年,是夏威夷历史上最早的学校,现在也是夏威夷最著名的私立学校。意大利阿兰伊学派最初的目的是培养原住民,尤其是皇室或部落酋长等贵族的子女。由于西方人、中国人和日本人大量移民夏威夷,这所由英美传教士开办的学校自然招收了一些移民的子女。孙中山于1879年9月入学,同年有10名中国学生入学。学校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是英国人,收费比其他学校高。每年的学费和杂费是150美元,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孙中山在这所学校学习了三年,生活费也是不小的开支。

孙中山入学时,上课已经开始两周了,他根本不懂英语。细心的老师安排他在课堂上坐一段时间,单独教他英文字母和语法知识。孙中山很快就能读英语课本,用英语写文章了。他也对数学感兴趣。

三年后中学毕业时,他获得了英语语法第二名。1882年7月27日,学校在圣安德鲁大教堂举行了盛大的毕业典礼。当时,夏威夷卡拉卡瓦国王、艾玛太后和莉莉·奥库兰尼公主都在场,孙中山在典礼上接受了国王亲自颁发的奖品。这也被当地华侨视为莫大的荣誉。

意大利阿兰伊是教会学校,圣经是必修课,早晚祈祷两次,周日去圣安德鲁教堂。孙中山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并从中汲取了许多真理,对他未来的平等、博爱、服务大众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方的教育和良好的地方社会秩序,在青年孙中山人生观的形成中播下了民主思想的种子。

意大利阿兰伊派的读书经历是孙中山对西方历史和西方制度的第一次体验。在阿兰义学校的大教学楼前还有一尊年轻孙中山的铜像。学校也为有孙中山这样的伟人而自豪,学校说:“我们非常愿意给学生讲孙逸仙博士的故事。”

从意大利阿兰义学校毕业后,孙中山首先回到大哥的店里帮忙。几个月后,他忍不住继续学习。经孙梅同意,1882年秋,他再次前往陆璐,进入美国人开办的瓦胡岛学院预科班学习。孙中山在这里学习了两个学期,学校还保存着他当时交的55美元学费的记录。

孙中山在进入小和湖书院时,仍然使用“孙迪祥”这个名字,以至于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学校都不知道孙中山是他们杰出的校友之一。学校负责人说:“也是这几年,我们才知道祥原来是孙中山”。有趣的是,出生于陆璐火奴鲁鲁的欧巴马总统就读于普纳霍学校,原名瓦胡岛学院。孙中山读书时的两层建筑至今仍在使用。“孙中山先生在这里读书时,普那霍只有158名学生,他班上有32名学生,其中3名是中国人。”孙中山的同学包括当时的夏威夷王子奎奥。

普纳霍校区有一棵酸树,已经长到两层楼高。水果的外壳像花生,但比花生大。剥去,里面又黑又粘,味道又酸又甜。孙中山坐在这棵树下,吃着酸种子当点心。回家后,他把种子带回家,种在自家门前。现在种子已经长成大树,叶子茂密翠绿,还在故居旁边等着。

叛逆的17岁少年孙中山自然与哥哥孙梅发生了冲突。在阿兰义求学期间,孙中山长期受到基督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虔诚地参加各种教会活动,有受洗受教的想法。但这遭到了孙梅的强烈反对。孙中山还把挂在孙梅会馆的关帝画像撕下来,告诉农场工人,关云长只是三国时期的一个人物。他死后如何给世界带来幸福,消灾治病?当你生病时,你应该请医生治疗。愤怒的孙梅偷偷告诉父亲,他要把弟弟送回家,严加管教。1883年7月,不满17岁的孙中山不情愿地从瓦胡岛学院退学回国,结束了他的第一次留学生涯。

在火奴鲁鲁四年多的西方教育,在年轻人心中种下了为民族未来而奋斗的萌芽。1932年,孙中山在夏威夷的同班同学钟告诉《纽约太阳报》记者戴维斯:“我们经常在课后用方言交谈...他告诉我,他想知道为什么英美两国政府和人民相处得这么好。.....一天晚上,他问我:为什么满清皇帝假扮天子,而我们却是天子脚下的蚂蚁?这样对吗?当时我无法回答。”

从13岁到17岁,是青少年形成价值观和世界观最关键的时期。孙中山在广州岭南学堂的演讲中提到了这段经历:“回忆童年,我师从私塾,却不自知。再过几年,如果你到了檀香山,你就可以看到伏羲学校的教学方法比我的家乡优越。所以,每次闲暇之余,我都愿意和身边的同学和其他人聊聊天,完善祖国,拯救同类的愿望就此诞生。到那时,如果你必须让我们国家的每个人都免于痛苦,他们就会享受幸福,然后很快。”

革命的起点

从檀香山回国几年后,孙中山辗转于香港和广州之间,学医行医,与有志青年交朋友,热议国事;李鸿章失败后,他用最后的希望改善清政府的梦想消失了。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头看革命道路。他毫不犹豫地选择檀香山作为他革命道路的起点。

在郑的帮助下,1894年10月,孙中山踏上了从上海到檀香山的轮船。这时,他已经28岁了,不再是那个在学校读书的懵懂少年。再次前往檀香山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计划向故人亲友募集资金回国,实行反清复汉的义举”。对此,美国历史学家石福林分析:在檀香山,“他可以依靠哥哥的影响力和财富”,况且,檀香山还有很多广东人,“对他来说,这个社会不需要介绍”。

自从他上次离开檀香山已经九年了,那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893年夏威夷发生革命,女王被迫退位,君主制成为共和制。当时在夏威夷的数万华人,大部分来自广东,80%来自中山。他们是孙中山的直接或间接的亲友,然而,当时的革命宣传工作却异常艰难。有一次孙中山在唐人街路过,有华侨指着他的背,骂他“疯了”。后来,孙中山在回忆中毫无痛苦地说:“不觉得大气不开,人民就堵了。在谭鼓吹了几个月,愿意互相帮助的只有邓和他的弟弟邓两个人,还有几十个亲戚朋友。”他很清楚革命需要一个组织,所以他用自己的医术治病救人,宣传革命的意义。陈少白后来说:“孙先生的革命思想在当时是非常强大的。当他遇到一个人时,他会说这些话,那就是他会和一个做生意的人谈论革命。”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及其支持者聚集在檀香山半社银行中国经理、基督教会员何宽的家中,举行兴中会成立大会。何宽、李畅、刘翔、、程渭南、、、许、宋等参加了会见。孙中山是会议主席,他提议将这个以反清为目的的组织命名为“兴中会”。

据檀山华侨介绍,当加入社团的人由孙中山带领,每人左手拿着一本打开的《圣经》,右手举向天空时,受过良好教育的团员李昌朗诵了誓词:“联盟人民×省×县人民×,赶走满洲人,恢复中国,创建统一政府。如果有第二颗心,上帝会清楚地观察它!”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宣誓中使用的是“联合政府”一词,而不是孙中山后来使用的“共和国”。“统一”的意思,也就是“联合”或“联合”,在美国历史学家石福林看来,这种提法显然是基于美国的共和政府,“因为有理由认为孙中山最初是在夏威夷受美国影响的”。

建立兴中会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为未来中国革命筹集资金。为此,主办方煞费苦心地设计了两种筹款方式。一是规定每个会员要捐5银元;另一种是发行股票,每股10元,并承诺革命成功后每股偿还100元。然而,人们对此的反应并不像预期的那样热烈。客观来说,很多华侨自己去美国谋生,条件并不充裕。要说服他们为这场在当时看来虚幻的革命买单并不容易。

兴中会创始人何宽的曾孙何玉瑾,现在仍住在火奴鲁鲁。出生于1950年的金从未见过他的曾祖父,但这并不妨碍他对曾祖父的研究。贺说,何宽通过孙中山的中学同学钟认识了孙中山先生,两人一见如故,成为孙中山革命最忠实的追随者。1931年,何宽在夏威夷去世,孙中山的儿子孙克为何宽的坟墓献上了花圈。

作为兴中会创始人之一的何宽,在银行工作,为人诚实守信,自然成为孙中山最值得信赖的“大法官”,兴中会的一些支票也要经过他和孙中山的签字才能生效。据何介绍,1894年11月24日至1895年9月2日,先后有112人加入了会,其姓名和会费由何宽保存在《会会员和收入会银两流年记》中。根据账簿,钟惺协会成立一个多月就筹集了1388美元。此时此刻,一直阻挠他哥哥革命活动的孙梅慷慨解囊。孙梅以极低的价格出售了一些牲畜,作为当地华人中的首富,他带领着身边的20多人,捐出了5000美元。

虽然檀香山华侨在提供资金方面的反应令人失望,但也激起了一小部分华侨的政治热情。这些华侨大多是商人、店员、农民和工匠。他们一直在中国传统政治舞台之外。这一次,他们需要极大的勇气将自己的名字与孙中山的事业联系起来。

邓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当地的商人和农民。在介绍了14名成员加入钟惺协会后,他卖掉了自己的家产,捐了钱,随孙中山回国参加革命。另一位华侨宋也卖掉了自己的餐馆,带着两个夏威夷血统的儿子回到中国参加起义,为国捐躯。

争夺位置

1903年10月7日,檀香山的一家英文报纸《晨报》在头版刊登了一则新闻,标题为《著名革命家悄悄到达港口》。副标题是“此人欲推翻慈禧太后及其政府”。

这是孙中山第五次访问檀香山。七年后,这里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梁启超到达檀香山后,口口声声说“保皇党与革命党原属同一流”,令许多人蛊惑,钟惺同乡会成员大多转向保皇党。虽然康有为大骂领导群众起义的“汉奸”“土匪”,但保皇派恢复权力、保证政治前途的唯一希望就是借孙中山的策略——向华侨收钱。梁启超显然很好地完成了这一使命,并获得了许多海外华人的捐款。此外,他们还支付巨资赞助保皇党的机关报《新中国日报》的出版,该报大肆宣扬保皇主义,抨击反清革命。在保皇派的猛攻下,兴中会成员减少到只有10人,几乎全部被消灭。

看到这种情况,孙中山决定再次征服列岛,挑战梁启超的宣传能力和他作为西方政治理论独特解释者的身份。在檀香山期间,孙中山在群众大会上向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发表演讲,阐述了他的革命和共和目标。成千上万的华侨第一次发现了孙中山的演讲能力,孙中山也引起了西方记者的注意,他们在第二天的报纸上发表了他演讲的消息。美国作家谢尔曼在孙逸仙写道:“英国报纸的记者被演讲者的西方化外表所吸引,他穿着亚麻布衣服,留着短发。他的观众都穿着中国服装,留着长辫子。在这些记者眼中,孙中山不像是一个狂热分子,而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演说家。他用有力的手势强调他所说的话。”夏曼形容孙中山是“天生的领袖”。当他谴责清政府,说要尽力模仿美国共和国,选出总统时,观众欣喜若狂。

这一次,孙中山生平第一次用报纸攻击政敌——他把一份老式的中国商报《隆基报》改成了钟惺同乡会党报,我亲自写了《拒不保帝》一文,与《新中国报》展开了一场论战。这个时候,人们的内心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1900年汉口阴谋的失败和随后的无勤王起义,削弱了华侨对梁启超的信任。相反,孙中山策动惠州起义的耸人听闻的企图和石坚儒对广州衙门的突然袭击,使华侨对革命的支持态度更加明确。

孙中山和梁启超的关系很难修复。1903年12月17日,孙中山在《复答友人书》中批评梁启超:“康尚有率真,梁极狡猾,见大势已去,又富于革命,故旧金山保皇党如革命党。”“今天的计划必须先解决。”。他认为,梁启超的“一人持二论”是“第一只老鼠的两头”。“如果他说的革命是真的,那保护皇帝的说法就会是假的;而他说的是真的,那么革命也是假的。”。

兴中会和保皇党为了政治影响力和经济支持,实际上在海外华人中开始了一场激烈的对抗。当时有报纸提到:“康同碧女士和欧某在各个港口的游说运动,应该以拒绝革命党为己任。孙逸仙博士还跑遍了全国,打算解散保皇会,筹集50万金云。”

当时孙中山的名气还不如他的对手——1904年底穿着紫袍来到美国的康有为。在华盛顿,他受到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接见。在费雷特菲亚,保皇会两个连的候补学员,身着蓝色漂亮的军装,手持黄龙旗和美国星条旗作为随从护卫,并聘请军乐队为他开路。保皇派沿途放鞭炮,街上一片欢迎。然而,在孙中山的猛攻下,保皇派对檀香山长达3年的垄断终于被打破。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和个人魅力为他自己和革命运动赢得了更多的尊重。

秘密社团

旧金山唐人街新吕宋巷36号是一栋略显破旧的三层小楼,入口处台阶狭窄,只能一个人上去。很少有人知道这座不起眼的小楼与遥远的中国革命有着重要的关系。这是梧州洪门的致公堂。它的前身是洪门致公堂。

1896年6月18日,30岁的孙中山仅从檀香山乘船抵达旧金山。这是他第一次踏上美国的土地。他继续向遇到的华侨积极宣传反清革命,但他的宣传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每个港口只有几个或十几个人欢迎革命。而且,很多人认为孙中山的“谋反”是大逆不道,“视为蛇蝎”,就连华商也不肯提高路费。孙中山意识到自己的危险处境,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监视。呆了三个月后,他去了英国。

不过,这次美国大陆之行也给了孙中山另一个收获——他发现美国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型民间社会,就是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洪门会馆,也就是俗称的宫廷。孙中山的叔叔杨很早就去美国淘金了。了解了这里的中国情况后,他向孙中山建议,北洪门是保皇派社会的发源地,“不与人合作在,很难与人竞争”,并敦促孙中山加入洪门。

献给同样是美籍华人传奇的宫廷领袖黄三德。黄三德生于1863年,广东台山人。15岁时,他去美国谋生。1893年,他被选为旧金山法院的院长。旧金山直贡堂是洪门分公司在美国港口的总部,在华人中的影响力不容小觑。黄三德之后是《洪门革命史》一书。据其自述,1903年,他首先写了一封介绍信,送到檀香山的洪门组织国安会馆,允许孙中山加入。1904年1月8日,孙中山在钟惺同乡会元老钟慕贤的担保下,在火奴鲁鲁国安会馆宣誓加入洪门,被封为“红棍”,位列洪门朝廷要职。夏威夷国安俱乐部曾经保存着孙中山加入日期的档案和发起人的资料,但这份珍贵的档案由于近年来的几次搬迁而意外丢失。

今天,孙中山先生的书房完好无损地保存在梧州洪门致公堂。有孙中山用过的桌椅、印泥、保险箱等物品,也有他与朝廷领袖黄三德的书信往来。鲜为人知的是,除了孙中山,还有一大批仁人志士秘密加入洪门打官司。致公教会长周国祥说,他们中有孙中山的革命盟友黄兴,也有著名将领蔡锷、蔡廷锴。黄花岗72名烈士中,洪门兄弟68人。

加入洪门不久,孙中山得到了实际的帮助。1904年3月31日,孙中山乘坐“朝鲜号”离开檀香山,再次前往旧金山。早在1882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排华法案》,禁止中国工人入境。没有必要的证件,中国人不能进入美国。为了促进美国的革命活动,孙中山不得不设法获得美国护照。1904年3月,在他第二次赴美前夕,他的兄弟孙梅和晏阳文纳作证并申请了夏威夷出生证。孙中山,1866年生于香山翠亨村,说1870年11月4日生于夏威夷;11月13日,在向法官宣誓后,他收到了一名美国岛屿居民持有的护照。

经过一周的海上漂流,4月6日,韩国号抵达旧金山。但孙中山一落地就被美国海关以手续不一致等理由扣留。其中一个原因是,与孙中山有过激烈争论的保皇党担心,孙中山一旦到了美国大陆,会给那里的同僚带来更多的麻烦;还有一种说法是,清朝皇室贝子爱新觉罗·普伦率团赴美参加圣路易斯世博会,清廷官员担心孙中山“捣乱”,于是清廷驻旧金山领事何猷君出面阻拦。何猷君立即给美国海关当局写了一张纸条:为了维护清与美国的外交关系,请禁止有朝一日将抵港的中国叛乱分子孙谋入境。当海关发现孙中山持有夏威夷出生证,并表示难以依法禁止时,便想尽办法解释孙中山是广东香山县人,护照肯定是伪造的。就这样,孙中山被困在码头上的一间木屋里,等待治疗。

小屋简陋,与外界完全隔绝。有一天,孙中山偶然向别人借了一份华侨报纸《中西日报》,看到上面写着“总经理吴”的字样。他突然回忆起,1895年他出逃香港时,基督教会员、左斗山曾专门写信给三藩市中西日报总经理吴,请他读《与教会的友谊》,照顾孙中山,孙中山的信暂时没有用,留在手提箱里。他立即根据报纸上的地址写了一张纸条,让一个西方报童把它寄给《中西日报》。吴收到信后,立即按照信封上的英文地址赶到木屋。当时,吴还在三藩市担任清廷领事处的顾问,领事何猷君经常向他请教外交事务。一方面,吴在告诉何猷君:孙中山是革命党,不能称为贼。请不要激起公愤;另一方面,我拜访了旧金山法院院长黄三德和英语秘书唐琼昌。

在关键时刻,黄三立即组织救援。他先是以自己的名义用500美元保释孙中山,然后聘请当时檀香山著名的律师李和为孙中山上诉,根据黄三德在《洪门革命史》中的回忆,官司一直打到华盛顿最高法院。经过17天的审理,官司终于打赢了。1904年4月28日,美国工商部打电报给旧金山海关,批准孙中山在美国居住。孙中山干脆抛开各种顾忌,公开在美国从事革命活动。

孙中山脱险后,向黄三德表示,他访美的目的是动员华侨捐款支持革命运动。黄三德表示全力支持,并亲自陪同孙中山在美国各个港口发表演讲。1904年5月24日,孙中山和黄三德从旧金山出发,开始在美国各地登记和宣传洪门会。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编纂的《孙中山年谱》,无论走到哪里,黄三德都会“在台湾行动”,而孙中山则会发表演讲,阐述反清革命目的,驳斥保皇派的谬论。每到一处,黄三德都会介绍孙中山到各个港口会见华侨领袖,以扩大革命影响,树立孙中山威望。其中,美国另一个华侨组织安良堂的华侨领袖司徒美堂在黄三德的介绍下与孙中山相识,从此司徒美堂成为忠实追随孙中山的华侨领袖之一。

不知为何,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后,孙中山与黄三德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有学者认为,是黄三德自诩功德高,数次请孙中山做官,但孙中山不答,引发矛盾。也有研究者说,革命成功后,黄三德希望到洪门法院立案,登记为公开的法律组织,然后参政议政。当时孙中山不同意,使他们渐行渐远。后来,黄三德听了建议,同意成立致公党。然而,孙中山否认洪门与未来革命的关系。

为革命筹款

“在孙博士壮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筹集革命资金的工作显然成了他的主要职业。”研究孙中山的美国历史学家C. Martin Wilbur对孙中山有过这样的评价,武昌起义爆发前,孙中山计划亲自去南洋各国筹款,但因为他的革命,很多国家拒绝他入境,使得孙中山很难在南洋站稳脚跟。此外,南洋各地的华侨革命党人此前曾多次为革命起义捐赠大笔资金,“有很大的潜力来应对许多问题。因为筹款人叹得更多,也没能恢复过来,捐款人也很难说服当事人开口。”因此,孙中山不得不集中在美国筹集资金。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四次赴美为革命呐喊,积极在华人华侨中筹款。

为了筹集资金,孙中山还设想了许多形式。c .马丁·威尔伯在《孙中山——一个无酬志士》中写道,计划之一是建立中华实业公司,总部设在旧金山。“本公司拟募集资金100万元,限售1万股,每股100元”。孙中山承诺,中国投资者将“在未来革命成功后的十年内专攻矿业和专利”。但是这个计划最终失败了。

在洪门的帮助下,1911年7月,在孙中山最后一次访美期间,黄三德与孙中山共同成立了洪门筹饷局,帮助孙中山打通海外筹款渠道。根据章程,革命成功前捐款的人必须列为“优先国民”。如果再过一天革命成功,他将免除军政府的约束,进入国籍。筹款偿还局的成立,掀起了海外筹款活动的新高潮,短短几个月就筹集了近15万美元。当时孙中山还是清廷的通缉犯,黄三德在洪门发布密令,要求朝廷各部全力保护孙中山的安全。辛亥革命那天,陪孙中山到丹佛的黄芸苏是朝廷的另一个负责人。同年向法院发布的公告中,也提到:“现在,印刷后,该书将捐赠并送往各个港口。稍后,将派出两个演讲团队,孙文和黄芸苏将组成一个团队,环游美国北部。”

值得一提的是,孙中山为了方便革命活动,谎称自己出生在夏威夷。最近他被很多媒体热议,甚至有人写文章说辛亥革命后,中国选了一个“美国人”当总统。事实上,孙中山的美国国籍并没有持续多久。1908年,孙中山和胡从新加坡前往曼谷,在华人华侨中宣传革命。当时,暹罗当局被清政府强迫驱逐出境。孙中山会见美国驻暹罗公使汉密尔顿·金时要求保护,理由是他是美国公民。汉密尔顿·金立即将此事电告当时的美国国务卿鲁特。1909年3月11日,美国国务院致电汉密尔顿·金,认为孙中山不符合美国国籍,不能获得美国护照。因此,可以肯定的是,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中国公民。

孙中山的主要和持续的经济支持来源是海外华人,包括他的兄弟孙梅,他几乎为革命耗尽了他的家庭财富。杨然在夏威夷做米商起家,是当地的百万富翁。民国成立后,他捐巨资帮助孙中山,他的儿子景仰孙中山,改名为杨。他立志航海救国空,积极帮助孙中山向世界各地的华侨募捐,购买了12架飞机。回国后,他还自己组装了第一架国产飞机,以宋庆龄的英文名“rosamond”命名。宋庆龄不顾生命危险亲自登上飞机试飞,揭开了中国航空公司空历史的第一页。被孙中山誉为“中国航空之父”的杨,在奉命讨伐起义军陈炯明时不幸遇难。有那么多海外华人支持革命的感人故事。据历史学家研究,辛亥革命前,五大洲约有800万华侨。他们在世界各地遭受的歧视和不平等待遇,使他们渴望让自己的祖国强大起来,并愿意不遗余力地推翻清朝的统治,用民主救国。因此,孙中山曾感慨地说:“华侨是革命之母。”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尚靓女性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shjingmiaozj.com/shenghuo/294582.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gitte 越老越红的时尚大师大盘点 下一篇: lv皮具 LV小皮具 高调说出“我很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