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尚靓女性网 > 时尚搭配 > 正文

个案研究法 浅谈幼儿园的个案研究

导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学前教育要尊重每个孩子自身发展的特点,因人而异,在观察和了解每个孩子的基础上,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如何让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面对所有的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我看来,开展教育案例研究无疑是一件有效的事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学前教育要尊重每个孩子自身发展的特点,因人而异,在观察和了解每个孩子的基础上,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如何让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面对所有的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我看来,开展教育案例研究无疑是一件有效的事情。

教育案例研究是指教师记录教育工作中发现和处理问题的全过程,将其写成“教育案例”,然后对案例中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反思教育教学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形成相关研究报告的过程。

教育案例的记录、整理和分析,可以通过发生在个人身上的具体案例,揭示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或者解释其含义,或者分析其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比如小班幼儿周宣雷和同伴一起参加了六一的演出。他换衣服的时候看到同伴们都换了服装,希望通过一些小动作得到别人的帮助。当他没有办法寻求帮助时,他哭了起来,因为他不会穿衣服。由此我们发现,虽然小班的孩子已经集体生活了一段时间,但他们的自理能力仍然发展缓慢。对于胆小的孩子来说,遇到困难时不会主动向别人求助,往往会通过一些小举动来表达自己的不安。因此,老师跟着他。

教育案例研究关注的是儿童成长发展的过程,因此有充足的时间对儿童进行透彻、透彻、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我班上的王悦是一个安静、内向、谦让的孩子,但有时他似乎缺乏自己的主见。在节目的一次排练中,老师发现她的动作和谐优美,很有音乐感,尤其是课间休息时,她还主动帮助孩子们纠正舞蹈动作。由此,老师对她进行了深入的观察,看到了王悦感受音乐的能力和自信,对孩子有了新的认识。

教育案例研究有许多独特的研究方法。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不同,可以采用追踪法、追踪法、临床法、工作分析法等方法进行个案研究。

教育案例追踪法是对单个的人或物进行长期持续的追踪和研究,收集各种数据,揭示其发展变化的现状和趋势,范围从数月到数年甚至更长。比如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三年来一直在跟踪大儿子的成长。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以下三种情况:探索个体发展的连续性;探索个体发展的稳定性:探索早期教育对儿童未来发展的影响。研究者可以根据教育案例的跟踪研究结果,提出改进建议,引导和促进案例的发展,因材施教。长期持续的研究有助于研究者真实、直接地获得研究对象发展变化的第一手资料,深入了解个体或某些教育现象的发展,厘清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

教育案件的追因规律是先看结果,再根据发现的结果调查原因。我班的孩子王元,平时总是坐不住,上课喜欢自由走动,但一旦听故事,他总是最快静下心来专心听讲。我先假设他认真听故事的原因:可能像故事情节:可能是父母一直要求他的习惯;也有可能他特别擅长语言理解。于是我挑了两个平时上课认真听故事的孩子,让他们一起听故事。前两次,他们三个都很认真。第三次之后,另外两个孩子开始和老师说话,但是仍然没有王元的声音。第四次,两个孩子开始安静地坐着,而王元开始轻声地讲故事。第五次,两个孩子坐不住了。其中一个只是倒在另一个身上,但王元仍然在讲故事。然后从父母那里了解到,王从小就愿意活泼好动,喜欢说话。妈妈用故事引导他安静地听。每次我讲故事,妈妈都会让他听三遍再重复一遍。由此,我认识到了孩子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关系。

教育案例的临床方法通常采用交谈的方式,可以是口头交谈,即面对面交谈;也可以是书面谈话,即问卷谈话。口语对话是双方的互动过程,尤其是老师和孩子的对话,更适合大班的孩子。教师在谈话前,首先要缓解孩子的紧张、焦虑、防御和冷淡,尽量营造轻松的谈话氛围。书面谈话一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主要用于幼儿园家长的个案研究。教师要在问卷中向家长说明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严格按照标准给问卷打分,做到公平客观。对于复杂的案例问题,需要使用两种谈话方法进行综合判断和分析。

教育案例的产品分析,又称活动产品分析,是幼儿教育研究的重要方法。例如,通过研究儿童绘画,我们可以发现儿童的许多心理特征。儿童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孩子的智力水平。研究表明,智障学龄前儿童画的画通常很原始,而且惊人地一致。在儿童画中,孩子对周围环境的态度也表现得很明显。他们的态度不仅影响着绘画题材的选择,也影响着绘画风格,尤其是物象和人物的色彩。例如,孩子们经常把坏人和动物涂成黑色。这些特点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孩子,从而找出适合的教育方法。

幼儿园教师开展教育案例研究应遵循以下原则:

真实性原则

教育案例是针对个人的,脱离个人就不能视为个案。所以观察时要记录真实的行为,分析时要以真实的例子为依据,避免情绪化或一件事替代整个行为的发展趋势。研究者在记录时要做到“真实可信”,不能掺杂个人主观推断,更不能以偶然行为的出现代替案件效果的最终结论。

可接受性原则

教育内容和活动安排应考虑被观察儿童的年龄特点、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可能性,尽可能选择可接受的内容和方法。

循序渐进原则

教育方案的设计和个别指导应尽可能根据观察到的儿童心理生理特点和智力发展情况,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地考虑。

可操作性原则

孩子的能力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产生的,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儿童应该直接被感知和体验,并通过与物体接触的榜样和模仿的方式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随着“二期”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为幼儿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所以,让教育真正促进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才是教育案例研究的最终目的和最大价值。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尚靓女性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shjingmiaozj.com/shishang/378302.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幼教网 幼教网站人气大排名 下一篇: 幼儿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